2020年10月23日下午,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七十九講在北京語言大學教四樓204信息化室舉辦,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雷漢卿教授作了題為“俗字俗語研究三題”的講座,講座由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所长華學誠教授主持,校內外相關領域的師生近50人聆聽了此次講座。
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域外漢籍寫本與俗字流變(以日本禪籍抄物為例);二、聯繫民俗文化解讀方俗詞;三、辭書檢討。
雷漢卿教授首先對與此次講座有關的域外漢籍寫本材料進行了介紹,日本的“抄物”屬於域外漢籍寫本,一般是指日本室町中後期至江戶時代漢籍、佛典、日本古籍等的注釋和解說的整理和記錄,簡稱“抄(鈔)”。日本的禪籍抄物數量可觀,對於漢語俗字和俗語研究極有參考價值。
雷漢卿教授通過例證說明,日本禪籍抄物對於增補字書字形和補充釋義有特殊作用,一些俗字形體在中國的文獻中罕見,但卻屢見於日本古代抄本。例如,“厶”在《漢語大字典》中有兩個義項:“①同‘私’。②同‘某’。”實際上,“厶”也是“嚴”的省寫,比如《五燈會元》卷二“病僧付華嚴疏”咲山抄作“病僧付花厶疏”。又卷十一《風穴延沼禪師》“不憐鵝護雪”,咲山抄:“不管戒潔如雪也。鵝護雪,出《大莊厶論》云。”
雷漢卿教授進一步指出,日本禪籍抄物保存了大量常用的簡化俗字,有助於認識漢字簡化的歷程。例如簡化字“【亗】(岁)”的俗字,最早見錄于金韓孝彥、韓道昭編《四聲篇海·山部》,但並未舉具體書證,後來發現“亗”屢見于日本《五燈會元咲山抄》,且簡繁兩種寫法兼有之。“歲”在篆文中的字形為上“止”下“戉”,發展至隸書,上面的“止”逐漸訛變為“山”,下面“戉”的字形也發生了變化。在日語中,凡是重複的符號都會用兩點或“”代替,例如“澀—渋”“轟—軣”等。雷漢卿教授認為,“歲”字下面的“夕”本為替代符號,後來逐漸規範化成為類似“夕”部件。
民俗文化有時有助於方俗詞語的解讀。雷漢卿教授引魯國堯先生語“你們做詞彙史研究的不聯繫方言詞彙學,乃失策也,若能兼及方言學,則如虎添翼”。例如“腳打羅”一詞,《聊齋俚曲·磨難曲》二三回:“(老笑)坐著丈人家的席上,那舊板凳做了腳打鑼,到這裡才成了踢面。”董遵章先生、許寶華先生對於“腳打羅”的解釋均為“借指搖搖晃晃”,雷漢卿教授認為此說並沒有說清楚這個詞的來龍去脈。他圖文並茂地說明了“腳打羅”是一種人力糧食加工機械,工作時需兩腳來回踩踏,把麥子加工成麵粉。故有“腳打羅——踢面(體面)”這樣的歇後語。最後引用日本禪籍抄物中的材料幫助理解該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例如:“師在南泉打羅次。泉問:‘作甚麼?’師曰:‘打羅。’曰:‘手打腳打?’師曰:‘卻請和尚道。’(《五燈會元》卷五《潭州神山僧密禪師》)打羅:一山抄:‘山曰:篩面之具。’咲山抄:‘山翁云:篩面也。或云:織羅也。或云:羅,土羅也。’”
再如“赤骨力”“赤羖䍽”二詞,《近代漢語詞典》對它們的釋義分別為:“赤骨力:赤裸,喻指空無所有”“赤羖䍽:同‘赤骨力’”。雷漢卿教授認為,“赤羖䍽”與“赤骨力”不是同義詞,“羖䍽”指的是山羊,然後列舉了近代以來該字形的多種寫法,由此引申出對辭書編訂的檢討與思考。
講座最后,華學誠教授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系統总结。他認為,從漢字發展史的角度看,除了漢字系統的發展,每一個漢字本身也有其歷史,有著細微的變化過程,但由於材料缺失等原因,學界對這些漢字本身的研究难免有斷裂之处。雷漢卿教授的報告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方向,他在研究中不僅運用了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等傳統材料,還開闢了域外漢籍寫本這一重要領域。歷史上,諸多海外學者曾來到中國學習、抄錄經典,因此保留了許多漢字當時的寫法,這為漢字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材料。華學誠教授還指出,材料是文獻語言學的根基所在,我們要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勁頭,對材料進行窮盡式的研究,勇於撥開重重迷霧,探索語言文字本身!
(張聰)
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