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丨“首都古代汉语青年学者沙龙”(第一期)

发稿时间:2025-07-14 [ 字体: ]

2025年6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共同发起并主办的“首都古代汉语青年学者沙龙”(第一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学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近二十位80后专家学者与会。

6月26日上午,沙龙开幕式在北京大学中文系B123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雷瑭洵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程苏东,华学诚、孙玉文先后致辞。

程苏东指出,本次沙龙规模虽小,但论题丰富。跨学科的文史论坛对学科发展建设大有裨益,小规模的学术“雅集”有助于增进直接交流,深入切磋学问。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用沙龙形式开展研讨,有助于结成学术上的好伙伴。兄弟院校之间应轮流举办,群策群力,相信沙龙活动将会越办越好。程苏东表示中文系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一类沙龙的开展。

华学诚指出,学术研究离不开同仁之间的切磋,包括交流、质疑、商榷、争辩。清代乾嘉学派就有“学术沙龙”,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上海也曾有很好的语言学沙龙。本次青年古代汉语沙龙从北大开头办起,为年轻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助力年轻学者成长,将持续不断地办下去,并不断探索组织方式,努力办好、越办越好。华学诚宣布系列沙龙正式启动。

孙玉文宣布沙龙第一期开幕,并指出,古代汉语蕴含极多的语言规律,个人掌握的规律则是有限的,所以大家要一起攻关,建立学术共同体,让学术著作接受学术共同体的检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上世纪,老一辈先生们在北京的古代汉语沙龙有一些宝贵经验,希望现在的青年沙龙形成重视根基、重视实践的良好学风,密切结合理论探讨,取得更大进步。孙玉文预祝本次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孟琢、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游帅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徐晓娜的报告题为《“朋”组字字际关系考辨》,文章以“朋”字为核心,从汉字形体结构和用法两方面出发,对“朋”字相关的“珏”“倗”“凤”等字做了综合考察分析。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肖存昕的报告题为《〈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文始〉“右文”比较研究》,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和《文始》的“右文”相关内容,深入梳理了章太炎先生对“右文”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发展。

北京大学博士后管文韬的报告题为《〈说文〉中的“

图片”与〈方言〉中的“

图片”》,文章详细考释了相关字词的名物训诂,指出“

图片”当为“大豆黄卷”之“卷”的“后起本字”,青铜盖豆的“自名”应当对应《广雅》《方言》等训为“盂”之“

图片”;“

图片”应为两周地区对敦类器的专称。

北京大学博士生李泽栋的报告题为《〈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承敝通变”和“控名责实”》,文章讨论了两个字面普通但颇受今人误解的古代成语,认为“承敝通变”中“承”应读为“拯”、训“救”,“承敝”是挽救衰败的局面;“控名责实”其实是这一种形象生动的说法,“控”即持拿义,类似表达还有“提名、引名、挈名、操名、执名”等。文章还讨论了其他古书相关文句的解读。

北京大学博士后李聪的报告题为《“面缚”新解与“面”的副词义来源》,文章研究“面”的词义特点和虚化路径,认为“面”作动词义为“面会”,有“主动上前”的内涵,在连动结构中被识解为“当面”,虚化为副词;“面缚”产生于“面”由动词向副词过渡的阶段,可解为“当面束缚着”,强调请降者“主动上前”示卑的内涵;在专表请降义得到强化以后,“面”的词义理据逐渐隐没。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蒙生的报告题为《说“责”》,文章对“责”字本义及引申路径进行考察,认为“责”的本义是“累积”,它与“积”是古今字,而非通假关系;“责求”义是从本义引申出“贡赋”义后另外生发出来的一条引申路径,“债”是由此进一步产生的分化别字。通过这个案例,文章讨论了古汉语课程教学的相关方法问题。

第二场由北京语言大学助理研究员闫翠科、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孟跃龙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慧婧的报告题为《说“髹”》,文章梳理了“髹”及相关字形,认为“髤”是“

图片”的讹字,结构为“从髟,从木”;“䰍”综合了“

图片”与“髤”的形体特征,构形为“从髟,从桼,桼亦声”;“髹”由“髤”更换部件而来,是“从髟,休声”的形声字,“髤”与“髹”是古今字关系。

游帅的报告题为《对〈方言〉成书问题的再审视》,文章指出,在模仿《尔雅》体例的基础上,扬雄编纂《方言》乃依托实地调查采集所得的“别国方言”材料,对“绝代语”的沿用情形主要是它们在汉代的通行区域作描写解释。而其编纂动机应兼顾考虑扬雄作为“言语侍从”的现实职责以及重光德政的愿景。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向筱路的报告题为《“变文以取韵”与“异章而变文”——例谈古代韵文中内容与形式的协调问题》,文章总结了近体诗等古代韵文中为了适应格律要求而存在的各种特殊用词、对仗、句式或变读现象,并指出这种做法源自孔颖达《毛诗正义》所概括的《诗经》变文取韵、异章变文的悠久传统。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安美璇的报告题为《〈文选〉李善注征引式训诂的体例建构》,文章指出《文选》李善注开创了以“征引为主、自释为辅”的征引式训诂体式。李善通过时空双维的体例建构,实现了《文选》文本系统外部和内部的双向勾连。

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白如的报告题为《礼制语境与词义引申机制——以“宾”及相关字为例》,文章从“仪式语境(礼仪)”和“文化语境(礼义)”两个方面,阐述了词义在引申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礼制要素的影响。而礼制语境中程式规范的形态特征及礼有等差的思想观念在“宾”的相关引申义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第三场由梁慧婧、白如主持。

雷瑭洵的报告题为《汉语有“形”吗?》,文章首先回应了“字本位”理论,探讨汉语语言系统中“形”的地位问题,指出若绕开“形”或“字”的概念,汉语史及跨语言的“音义借贷”现象中复杂的音义调整将难以解释,因此应承认在汉语语言系统中有“形”的位置;概括地说,“汉语有‘形’”。

闫翠科的报告题为《原本〈玉篇〉训释体系探赜》,文章指出原本《玉篇》的总体训释框架可以概括为“主副并举,关联互见”:《玉篇》各字头下的具体训释、各训条间的列次排布均有主、副之别,并且《玉篇》利用副训实现了条目间的参互关联。

孟琢的报告题为《“静”与“性”:〈乐记〉“人生而静”新诠》,文章从“有序”和“无序”的角度,对“静”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考证。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人生而静”的义理内涵,推进了对《乐记》思想的哲学理解。

孟跃龙的报告题为《“衡”字构形补说》,文章针对“衡”字构形指出,金文中“衡”本为双声字,“

图片

图片)”“行”皆为声符,“

图片

图片)”可以分析为从角、夨(吴之初文)声;“吴”“衡”声字在上古存在通假和同源关系。

闭幕式由向筱路主持。王立军、华学诚和孙玉文先后总结。

王立军将沙龙研讨内容归纳为三大类、六小类。三大主题是“理”、“例”和“字”。对“理”的研究包括两类,一是宏观之“理”,例如雷瑭洵对汉语是否有“形”的理论探讨,杨蒙生对古汉语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孟琢对“静”字意涵的哲学思考。二是具体之“理”,例如白如讨论古代礼仪文化语境对词义引申的影响,李聪借鉴语义学理论讨论名词状语的语义演变机制,肖存昕讨论“右文”理论的价值。对“例”的研究也有两类,一类是文例,例如向筱路从文体语言学的角度对“变文取韵”“异章变文”体例的讨论;另一类是“训例”,例如安美璇、闫翠科和游帅分别对《文选》《原本玉篇》和《方言》训释体例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从“字”的角度开展考释研究,也有字形和字用两类,包括梁慧婧所论“髹”、 孟跃龙所论“衡”、管文韬所论“

图片

图片”,以及徐晓娜所论“朋”、李泽栋所论“承、控”。这些青年学者的研究共同显示出扎实稳健的学风。王立军指出,本次沙龙是前辈学者打下的学术友谊的延续和拓展,希望能将切磋交流的良好风气在首都高校推广。对此王立军教授提出二十四字寄语,“自由探索,坦诚交流;切磋砥砺,以学会友;协同创新,自主建构”——走中国语言学的自主创新之路。

华学诚对王立军的总结深表赞成,并指出,本次沙龙内容充实、时间紧凑,无论是单字考释、词义演变研究,还是对汉语性质的理论探讨,都显示出“学风端正,勇于创新”的特点。希望后续沙龙在形式和内容上继续探索,也可以围绕学界热点问题举办专题沙龙,时间安排上要让讨论环节更为充分,以便使交流更加深入。

孙玉文指出三点:一是各篇报告选题都基于扎实的文本阅读,是“有为而作”,整体反映出具体语言现象和语言学史并重的特点。二是都稳稳地站在语言学研究的坚实立场上,借鉴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富于创新意识。三是期待未来进一步增加讨论时间,完善沙龙组织方式。孙玉文教授祝贺本次沙龙顺利闭幕。

下届首都古代汉语青年学者沙龙将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承办。北京语言大学游帅希望学界同仁继续支持沙龙,并且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信息来源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公众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