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下午,由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主辦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講在教四樓204信息化室舉行,北京語言大學羅衛東教授作了題為“文獻閱讀與金文新釋”的报告,魏德勝教授主持了此次講座。

羅衛東教授在簡要回顧了“文獻語言學”的發展脈絡之後,高度評價了北京語言大學對於建設文獻語言學學科所作的諸多貢獻,更對本系列講座舉辦以來,王寧先生、郭錫良先生、魯國堯先生等老一輩專家學者和海內外眾多學者所給予的大力支持表達了深深謝意。緊接著,羅教授便切入主題,通過展示她近年來對四個金文字形的研究心得,來系統闡述了文獻閱讀和釋讀金文的基本方法,進而全面展現出文獻語言學的研究思路。
羅衛東教授新釋的第一個字是郾王職戈銘文中的“
”字。通過梳理材料,可以明確看到:該字在傳世金文中出現27次,在出土金文中出現14次,相對常見。雖然如此,學界對它的釋讀意見卻並不一致。為了解決此一問題,羅教授首先對學術前史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梳理,繼而總結出前已存在的至少十三種觀點。對於這些觀點中有明顯分歧的左側部件,羅教授認為,應當隸定作“午”,整個字則宜釋為“御”,訓作“使用”。如此,就可以順暢地讀通所有相關辭例。
接下來,羅教授又對戰國時期燕國自名兵器銘文中的“釱”字、陝西鳳翔小沙凹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的“
”字和新見青銅匜銘文中的“
”字等三個形體進行了字形學和文獻學上的全新解釋,並最終指出,釋讀古文字必須要做到字形和文義等各個方面都通暢無礙才可以。

在互動環節,羅衛東教授不僅直觀地展示了甲骨文中“气(迄)”“屯(蠢)”二字的釋讀過程,還非常明確地提醒大家:研究古文字,一定要注重文獻材料的綜合排比,同時注意借鑒訓詁學、音韻學、語法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

羅衛東教授的講解,娓娓道來,內容充實,邏輯縝密,不僅教給大家一些釋讀古文字的方法,也啟示同學們要多讀書、多積累,在學術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勇於創新。
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