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胜

发稿时间:2016-10-18 [ 字体: ]

个人简介

魏德胜,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至1986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导师是吴福熙教授;1989年至1992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汉语史专业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张世禄教授、严修教授;博士学位论文《韩非子语言研究》已于1995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

1992年至今,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是上古汉语语法史、词汇史,较早地注意到从一般词语的更替探索汉语词汇的发展史;并着眼于词汇系统中词义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词义的发展变化。认为阅读古代文献时,除了词语、语法外,习惯用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注重利用出土的秦汉简牍材料来研讨上古汉语语法和词汇。

1996-2000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通过鉴定。最终成果已于2000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获学术界一致好评。2002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2012年-2016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北屯戍简牍词汇研究”。2016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简帛学档案》。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魏德胜古代文献语言研究文集》。

为本科生开设过古代汉语、汉语语法史、中国历代语言学论著选读、训诂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过简帛文献通论、简帛文献选读、出土文献语言文字专题、中国古典文献专题等课程。

研究成果:

1.著作

《< 韩非子>语言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

《<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 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

2.论文

1994年《古汉语知识对字词规范化的意义》,《语文建设》第2期。

1994年《从< 韩非子>看几组同义词的演变》,《语苑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上古汉语的习惯用语》,《语文研究》第4期。

1996年《文言今译的一些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1997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杂考》,《中国文化研究》第4期。

1998年《古汉语中名词的结构义》,《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

1998年《从< 韩非子索引>看编纂索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辞书研究》第2期。

1999年《说“馂”》,《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1999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语言研究》第2期。

2000年《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

2000年《< 敦煌汉简>中的量词》,《古汉语研究》第2期。

2000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复音词对< 汉语大词典>的补充》,《辞书研究》第5期。

2000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几个虚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辑,巴蜀书社。

2001年《< 经传释词>的“一条多义”、“多条一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语苑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1月出版。

2001年《以秦墓竹简印证< 说文>说解》,《中国语文》第4期。

2002年《云梦秦简与< 说文>的用字》,《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 2002年11月出版。

2005年《云梦秦简中的官职名 ,《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2006年《读书札记三则》,《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2006年《西北屯戍简牍中概数零数表达法》,《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巴蜀书社 CSSCI。

2007年《简帛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2007年《居延简牍中的“印”、“章”》,《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

2010年《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商务印书馆。

2011年《西北屯戍简牍中的“矢”“箭”》,《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3.科研项目

主持新开课《经济报刊阅读》项目;中级汉语读写课创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北屯戍简牍词汇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