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由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主辦的文獻學系列講座第七十三講在主南樓113室舉行。本次講座有幸邀請到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文學院兼職特聘教授,安徽省“皖江學者”徐在國教授主講,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文字學,側重於戰國文字和出土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出版專著8部,合著7著,發表本專業論文100餘篇。主持及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多項,主持2016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託項目《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詩經〉的整理和研究》。題目是《談安大簡〈詩經〉的整理和研究》。
講座伊始,我院的老師和學生們對徐在國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老師指出安大簡的發現對《詩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的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安大簡的入藏及整理情況。徐教授先介紹了安大簡的入藏時間(2015年1月),編號數量(1167),年代(約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間,屬戰國早中期)以及保存狀況(總體良好,字跡清晰)。隨後,結合大量照片,徐教授介紹了安大簡整理的各個環節,包括接剝和清洗竹簡,取樣和檢測,脫色,竹簡編聯整理,專家鑑定等。
講座的第二部分,徐教授介紹了安大簡的主要內容和價值,指出安大簡可以分為五類:“楚史類”、“諸子類”、“楚辭類”、“相面類”和《詩經》類。其中“楚史類”文獻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系統最為完整的楚史資料,極大豐富了楚史研究的內容,對先秦史尤其是楚史研究機為重要。楚史類竹簡根據形制和字體風格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的這批簡文可能是一部較為完整的楚國官修史書,簡文從“顓項生老童”起到楚惠王“白公起禍”止,記載了楚先祖及熊麗以下至惠王時期各王的終立更替和重大歷史事件。安大簡揭示了季連就是前些年考古新材料中多次出現的一個人,叫穴熊。季連與穴熊、鬻熊竟然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寫法。第二組的簡文內容為輯錄楚國之重要史事,涉及楚國與相關國家許多重大事件。“諸子類”中的“孔子語錄”等儒家類文獻為研究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珍貴材料。諸子類竹簡可以分為九組,第一組簡輯錄孔子的言論,每條皆以“仲尼曰”引出;第二組簡文記載子貢入見孔子以及兩人的對話;第三組簡文主要論述君子的行為堅守,如君子對學於行的態度,主張君子要“慎獨”、“驚信”等;第四組簡文以“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以及受、晉平公、宋景公等為正反之例,論述“聖人樂義而美利”,指出“今人之所美與其所樂各異”;第五組簡文以君子與小人比較,論君子之行為規範,指出“君子日自新,而小人日自厭”;第六組簡文謂天地、民人、四時古今不變,“日月星辰不改行,然而古富今貧,古治今亂”,則是由於當今社會“失本正”之故;第七組簡文以古聖王事跡為例論“輔王之道”;第八組簡文記載申徒狄見周公及其與周公的對話;第九組簡文與上博簡《曹沫之陳》是同一篇文獻,個別字略有不同。楚辭類”文獻對楚辭的形成、發展和先秦文學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楚辭類可分為兩組,第一組簡文為舜之二妃對舜的悼念,當是楚辭的佚篇;第二組簡文首句曰“善而莫吾知”,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失卻道義、為富不仁的針砭以及自身對信義德善的堅持。“相面類”簡文內容當為相術,根據女子身體特點和面相列舉女子之“不可畜”的各種情況。最後,徐教授說到這批戰國竹簡在兩千多年後重見天日,必將對中國學術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講座的第三部分徐教授結合相關學術問題詳細分析了安大簡《詩經》的整理情況,分析了對安大簡《詩經》中一個疑難字的考釋他考釋了安大簡《詩經·君子皆壽》第89簡中的“亂”字,對比傳世文獻與出土戰國文字,與相關專家共同認為“亂我心曲”之“亂”應隸定為從玉、囂聲之字,並疑其為“撓”之異體。然後,對比分析了《詩經·秦風·小戎》中的“亂”字在安大簡和《毛詩》中的異同情況,並對《毛詩》為何寫作“亂”進行了探討。
在互動提問環節中,同學們針對講座內容進行提問,徐教授與在場師生就安大簡與傳世文獻對比研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徐教授耐心的予以回應。隨後,我院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評議、總結,並對徐在國教授的精彩報告再次表示感謝,現場氣氛活躍,座無虛席,同學們都感覺受益匪淺,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宋培琦中國古代文學20192119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