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下午,由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主辦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六十七講在教四樓信息化室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北京語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兼執行主任、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所長華學誠教授主講,題目是:《< 詩>“不我屑以”解——兼論“不屑”成詞》,講座由魏德勝教授主持。
這次講座是本學期的第一講,華學誠教授首先簡述了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的淵源,簡要介紹了“文獻語言學”提出的過程,並就文獻語言學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引出本次講座的主題。華教授從《詩經》中的“不我屑以”入手,分析了這句話中“以”的意義,“屑”的詞義演變以及“不屑”如何成詞三個問題。以期小中見大,向大家呈現文獻語言學獨特價值。
《詩·邶風》:“不我屑以。”鄭箋:“以,用也。”鄭玄認為“以”是動詞“用”的意思。華教授經過考證文獻,發現“以”作為動詞在句末單獨使用,並未發現有與其他動詞聯合使用的例子。由此可以否定鄭箋的解釋。華教授通過考察上古漢語的用例,確定“不我屑以”的“以”作句末語氣詞用,表示已然的確定語氣。
隨後,華教授考察了“屑”的詞義演變。通過探尋古文字的寫法,可以知道“屑”乃訛變字,“屑”本寫作“㞕”,從“䏌”得聲,因而“受義於䏌”,謂振動除垢,這是“㞕(屑)”的本義。“屑”字的本義有“振動”和“除垢”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振動”,由“動作切切”可以引申出“劬勞、勞累”,“不安”,“快、迅速”,“細小碎末”四個意義,其中“細小碎末”又可以繼續引申出瑣碎、眾多、輕易、倏忽和粉碎,研成碎末等意義。“屑”字從“除垢”的本義可以引申出“清潔、潔美、潔善”的意義,進而引申為“敬畏”,最後引申出“顧惜、介意”的意義。《詩·邶風》“不我屑以”,毛傳:“屑,絜也。”《方言》卷三:“屑,潔也。”都是“潔美、潔善”之義。
接下來華教授討論了“不屑”如何成詞的問題。《詩經》中出現最早的用例“宴爾新昏,不我屑以”,這時還沒有成詞,與“不”“屑”不處在一個語法層面上;戰國時期 “不屑”處於成詞過程中,這個時期它的意義逐漸發生變化,在《孟子·盡心下》中,“不屑”與“不潔”並列,這表明此時的“不屑”已有明確成詞傾向;到了東漢時期,“不屑”基本具備獨立運用的單詞資格。之後華學誠教授總結了“不屑”成詞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穩定的連文使用,且不能拆開,《詩經》的例子可以拆開且拆開與連用的意義相同,所以沒有成詞;第二,意義發生變化,直至“不屑”表示認為不值得、不介意這種動詞意義,《孟子》的例子雖然出現了意義變化的端倪,但演變並未到位且不穩定,所以還處在成詞過程之中;第三,“不屑”作為動詞與後置成分形成動賓關係,而不是“不”對“屑”與後置成分形成的動賓關係進行整體否定,東漢的例子已經具備這一特點,如“不屑毀譽、不屑矜偽之誚”等。最後華學誠教授對成詞時“屑”的意義進行了闡釋。
之後,魏德勝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在互動環節中,華教授對新入學的研究生提出了要求,寫文章一定要一步一步踏實的前進,成結論一定要經得起考驗與深究。同時華教授還指出對待所學學科一定要探究的足夠深入,之後再從深入的角度細化,在不斷精細的過程之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才是找到自己道路的正確途徑。華教授還告誡同學們,在運用材料時,一定要有堅實的學科基礎,能夠做到在如海般的典籍中,有去偽存真的眼光,這樣才能使小文章真正的成為大學問。做學問必須在自身專業知識足夠強大的前提下踏實前行,切勿急功近利。
通過本次講座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很多啟發。首先,讀書要專精與廣博結合,專業知識要全面掌握,這是思考和研究的武器,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就無法發現問題,也就談不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了,古代文獻浩如煙海,但與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的文獻要盡可能的多閱讀,做到廣涉獵;其次,研究要有明確的追求,要始終以發現規律、創造理論、有創新型思維為最高標準,並將其貫徹於追求學問真理的始終;最後,做學問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老老實實,是則是之,非則非之,踏踏實實的在追求學術道路上一步步走穩,切不可投機取巧。同學們都感覺在本次講授中受益匪淺,並對華教授本次精彩的演講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