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利教授講座《語言、文學與科學》綜述

发稿时间:2019-12-20 [ 字体: ]

10月18日下午,由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主辦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六十八講在教四213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章黃學術理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馮勝利教授主講,題目是:《語言、文學與科學》。

首先,馮勝利教授以語言與藝術、思想、科學三者的關係作為引入,深入淺出,讓我們很快的洞悉了科學研究,尤其是語言科學研究的要義。馮勝利教授說,“語言是人類的天賦,它既是藝術,又是思想,也是科學。”由此,馮教授從藝術的語言和語言的藝術、思想的語言和語言的思想以及科學的語言和語言的科學,這六个方面為我們講解。藝術的語言,也就是音樂美,它包括聲韻的參差、長短、快慢;語言的藝術,是如何使用語言,也就我們所說的文學形式,詩、詞、歌、賦。思想的語言,也就是邏輯,我們用詞彙、句法來表達我們的思維邏輯;語言的思想,就是由於我們使用語言的不同,會反之影響我們的思維,簡單的來說就是什麼樣的語言有什麼樣的思維,如語言的二分結構導致辯證思維,語言的形態影響形態標記思維。科學的語言,即語言雖然不同,但內在有著結構的統一,也就是merge;語言的科學,就是語言學這個體系,它是有系統、有邏輯的。通過上述形象生動的引入,在座的同學們大致明白了,我們從事的語言研究在宏觀上是對藝術、思想、科學的研究。

之後的講座主要分為四部分,語言與藝術、語言與思想、語言與科學、新現象與新領域。馮教授重點為我們講解了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與第四部分。第一部分語言與藝術的講解中,馮教授主要通過具體舉例對語言的節律美進行說明。首先舉出了李清照《聲聲慢》之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指明此處的藝術美是不僅是意境,更是由聲母、韻母之間聲韻的清濁、開合對立來體現的;接著對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平聲、入聲以及蘇軾《水調歌頭》的立體意境進行分析,引出了對《詩經》、《楚辭》中的節律美的探討,以及其中虛詞使用的節律功能,從而指明聲韻的規律性在文學作品中有著非常顯著的體現。第二部分主要講解了語言的層次性,說明不同語言導致不同的思維,思維中一定能夠體現語言的特點,而節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思維的反應,所以可以通過對節律的研究來找到語言的規律性。如先秦戰國時期出現的“有無”、“長短”、“難易”等,直接影響了我們後續辯證思維的發展,而像西方的屈折語、多層的關係,則發展出了形式邏輯。所以,思維在語言中有所體現,且這種體現可以說是語言的特殊性所在,而這種特殊性可以從聲律中得到發現。第三部分主要講解了語言研究要找到一個科學的共性,馮教授通過“man’s”以及“非線性的”、“你吃飯嗎”三個結構演示了詞法、句法的同構關係,從而指明通過對聲律的研究可以洞悉一切語言的科學共性。第四部分馮教授主要介紹了韻律句法學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及最近的一些重要發現,同時向在座的研究生介紹學術方法,重點指出我們要把傳統國學的研究方法和西方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不僅知道是什麼,更要知道為什麼。

本次講座持續了近一個半小時,最後留出了三十分鐘供大家提問。在回答同學的問題時,馮教授重點指出我們要打好基礎,多閱讀書籍,在有了這些堅實的知識後,加之理論的學習,才能夠對做出一些可以留得下來的科研成果,而不會被輕易推翻。

本次講座同學們感覺受益匪淺,不僅從知識層面瞭解到了韻律句法學的基本情況、前沿學術理論以及一些仍需研究的問題,還在學術方法上有所啟示。馮教授的講座,讓我們更好的認識到了學術研究的方法與意義,對同學們今後的學習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同學們也都非常期待馮教授接下來的講座。

(2019級碩士生 李金澤)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