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下午14時,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舉行了“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二十九講,此次講座的題目爲《漢語存在結構與領有結構上的歷時共性》,由北京大學胡敕瑞教授主講。
Lyons(1967、1968)、Seiler(1983)、Clark(1989)、Heine & Kuteva(2002)等西方學者從跨語言的角度對存在與領有及其相關結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指出存在、領有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存在結構、領有結構在很多語言中都具有同一來源,即均源于方所結構,以Lyons爲首的這些學者由此被稱爲處所學派。他們經常列舉以下例句: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一本書。)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這本書在桌子上。)
Tom has a book. (湯姆有一本書。)
The book is Tom’s. (這本書是湯姆的。)
胡敕瑞教授認爲這四個現漢常用例句主要在名詞性成分、動詞性成分以及功能成分“的”與其他成分這三個方面存在差異,并以古漢語爲例來探討存在、領有結構在形式上的這些差異。具體做法是,通過大量異文例證或變换句式來證明存在、領有結構在形式上的這些差異其實是似異實同的。現漢中的諸多成分差異,在古漢語中多存在異文或變换形式,由此可以證明存在、領有結構不僅具有跨語言的共時共性,而且在同一語言的發展演變中也具有歷時共性。在證明的過程中,胡敕瑞教授列舉了大量的整齊的例句,實在讓人震撼!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在座的同學都收穫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