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要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92】華學誠:讀徐復先生《方言補釋》 ——兼談古代方言資料的研究與利用

发稿时间:2021-12-23 来源: [ 字体: ]

2021年11月4日上午,由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主辦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九十二講在北京語言大學教二樓201教室開講,我基地首席專家兼執行主任、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文獻語言研究所所長華學誠先生作了題為“讀徐復先生《方言補釋》——兼談古代方言資料的研究與利用”的講座。

華學誠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徐復先生及其《方言補釋》。徐復先生是章(太炎)黃(侃)學派的重要傳人,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特別是在訓詁學和文獻學上都有傑出貢獻。徐復先生對揚雄《方言》也深有研究,寫於1988年的《方言補釋》就是代表。華學誠教授說,對《方言補釋》進行箋證,是源於修訂自己的論著《揚雄方言校釋匯證》。

華學誠教授通過10條札記給大家展示了其箋證《方言補釋》的情況,或證成之,或補充之,或發揮之,或商榷之,或修正之。

《方言》:“台、胎,養也。”段玉裁注《説文》認為“胎,養也”是“假借胎為頤養也”。錢繹《方言箋疏》認為“台與通,即頤字”。徐復先生從求本字、探語源角度指出他們的說法是正確的。華學誠教授認為“胎”和“台”為同一詞,並非同源詞。王念孫手校戴震《方言疏證》引《列女傳》“胎養子孫”、《後漢書·章帝紀》“胎養之令”《易林·解之大過》“胎養萌生”為例,知“胎養”同義連文,唐代張説《大成舞》“胎炎孕黃”也可以證明。“胎”與“台”在古音上有細微差別,這正是揚雄爲不同方言區的讀音而作的記錄。

《方言》:“黨、曉,知也。”錢繹《方言箋疏》:“今人謂知為懂,其黨聲之轉歟?”徐復先生指出比錢繹時代更早的胡文英首先在其《吳下方言考》中道明了“黨音董”是吳方言,即“懂”字,後人多承之。華學誠教授認為,説曉得了、明白了曰“懂”這個詞,早就是通語,並非僅是吳方言。 先秦的《荀子·非相》篇“黨學者”、《王製》篇“而黨為吾所不欲於是者”已用“黨”表示此義,“懂”字在元明時代的文獻中已經普遍見用。

《方言》:“戎,拔也。”徐復先生引用了錢繹“戎之訓拔以除為義,與拂同也”的說法,並以《爾雅》釋文“戎,本作”為證,進一步指出“戎亦作”,“字從手,為拔出義”。華學誠教授認為錢説迂曲,徐復先生之説更為可取,進而證成了徐説。《集韻·蒸韻》:“扔,《説文》因也,一曰引也。或作,亦省”,《廣雅·釋詁一》《老子》第三十八章陸德明釋文皆有“扔,引也”。段玉裁注《説文》改“因”為“㧢”,朱駿聲《通訓定聲》“扔,以手攖之也”。“引”有牽引義,亦有拔擢義。《淮南子·俶真訓》“引楯萬物”、《繆稱訓》“辟若伐樹,而引其本”皆可證。

在講座的最後,華學誠教授討論了《漢語大詞典》“一”的第17個義項“獨”義的設立問題,指出此義的設立是編寫者對《方言》的誤引、誤解、誤用所致。《漢語大詞典》“一”字條目下“獨”義引“《方言》第十二:‘一,蜀也。南楚謂之獨。’郭璞注:‘蜀,猶獨耳’”為證。華學誠教授指出,《方言》此條傳本有誤,清代學者已發現並予以訂正了,周祖謨《方言校箋》、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都已採納了王、錢二氏的意見,但《漢語大詞典》編寫者卻沒有注意到以往的研究而沿襲了舊本之誤。他進一步指出,《方言》此處“一”沒有“獨”義,“蜀”和“獨”只是方言記音字,並舉章太炎《新方言》“蜀,音市玉切,音小變則如束。福州謂一為蜀……”為證;《漢語大詞典》所舉蕭統《示雲麾弟》詩、杜甫《秦州雜詩》、薩都剌《宿經山寺》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釋,“一”不存在“獨”這個義項。

在講座過程中,華學誠教授還分享了他讀書時看書做卡片的情況,指出傳統讀書做卡片的方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這一手段不可廢棄。他告誡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過多地依靠電子材料,要勤於讀書、勤於思考、勤於動手多做筆記,書讀得多、讀得深、讀得透,就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深度也會不一樣。研究語言要麼發現新的語言事實,要麼提出新的理論,不能炒冷飯,只有體現出獨創性才能算是研究。

華學誠教授的講解思路清晰、邏輯謹嚴、論證詳實而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幽默風趣,以其親身的學術實踐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治學途徑

應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邀請,華學誠教授此次講座與該校師生同時連缐,文學院副院長吴辛丑教授主持了華南師範大學的視頻會場。


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學語言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